
計劃于2015年建成的“臺灣塔”位于中國臺灣地區(qū)的臺中市,項目將涵蓋博物館、信息中心、辦公室、餐廳、公園等眾多功能。該項目以設計競賽的形式向全球設計師發(fā)出了邀請,最終的評選結果是:來自羅馬尼亞設計師的作品“漂浮的?望”(以下簡稱漂?。┤钙林羞x,高度超過
從效果圖上可以看到,漂浮與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建成高樓都不一樣。在一個工業(yè)塔樓的主體建筑周圍,“生長”著十多片“葉子”。據介紹,每一片“葉子”都將由氦氣提供漂浮的動力,會圍繞著主體有節(jié)奏地緩慢移動。由于這個特點,該方案也被稱為“無重力方案”或者“反重力方案”。除此之外,塔中還將采用垂直軸風力發(fā)電機組以及在“葉子”的表面上覆蓋太陽能光伏板等高科技手段。
有建筑師分析說,“漂浮”的主體看起來是一個類昆蟲的結構外露作品,也通過這些結構將設備體系融為一體,實際使用的主體很大部分可能會放到了“葉子”上面。這樣的設計思路違反了常規(guī),完全是跳出了現有高塔建筑的設計思路,非常新穎。但在實現上會面臨巨大的困難,最關鍵的是安全和穩(wěn)定問題。眾所周知,中國臺灣地區(qū)是一個臺風多發(fā)地區(qū),而連接“葉子”和主體之間的結構體系在比例上看起來如此的脆弱,如何保證大風天氣的安全?其次,由氦氣提供漂浮動力,必然會面臨氣體泄漏、燃燒乃至爆炸等眾多待解決的難題。同時,電暖水通等問題如何通過細小的鏈接體系來進行安置?
顯然,這樣的問題為大多數的人所認識到了。根據記者目前所得到的消息,最終實現的方案很可能將是第二名的“水滴塔”。在漢諾威的世博會建筑中就曾出現過類似的構思,根據植物對于陽光、重力等因素的需求不同,分層排布,而下一層所需的養(yǎng)分,又正好是上一層所排泄的廢物,以達到最大程度自我循環(huán)的效果。不過,對于第二名的作品,在一些專業(yè)建筑論壇上也存在著廣泛的爭議,不少人認為,建筑外形設計略顯“惡心”,會讓人想到一些不舒服的事物。